藝術是人類對審美需求的表達方式。雕塑是人類創造的一種藝術形式,展現城市精神、豐富城市肌理、延伸城市文脈。城市雕塑屬公共藝術,具有強制欣賞性,因此在陜西雕塑工程在規劃設計時,應充分考慮雕塑的尺度體量、空間關系、材質與色彩等要素,同時兼顧雕塑發展的歷史延續性,使其在城市時間長軸上形成一個動態的、變化的歷史藝術表達。
設計流程
料收集與現場調研
通過資料收集、 實地探訪了解雕塑所在環境的整體規劃、文化氛圍、社會階層,把握設計對象的內在氣質。
設計師通過攝影、速寫、文字、表格等方式為設計對象建立信息檔案,為下一步評估、決策提供考量依據。
設計任務制定與設計概念深化
在了解設計對象的“硬件條件”與“軟性資料”以后,確定雕塑的主題與內容,綜合考慮雕塑的尺度、體量、結構、材質、色調、點位布局等,確保小細節也能支撐雕塑全局的理念設計,以小見大,做到小細節與大方向協調統一。
設計要素
尺度與體量
雕塑尺度包含了兩個方面,一是雕塑所處空間的尺度,另一個就是雕塑自身尺度。雕塑體量既要為它所要表達的題材考慮,又不能對周圍空間環境造成不和諧的視覺感受。雕塑尺寸大小、比例要根據具體主題、環境需要而定,同時還要考慮到受眾的觀賞角度,平視、仰視、俯視或遠距離觀賞、近距離觀賞等。
空間
雕塑空間主要包含雕塑正負空間和環境實體空間。雕塑正負空間是人們的審美對象,環境空間則承載著雕塑、建筑物、自然環境等。 在空間意義上,雕塑是以“體積”對環境空間的進入、占有、肯定、渲染,使環境空間的形態發生變化,并衍生出新的意義。
正空間是看得見的雕塑實體部分。視覺上,正空間可高可低、可凸可凹;觸覺上,人們可以從雕塑的正空間感受其材質、肌理。城市雕塑的正空間直觀的展現了雕塑體量、造型、色彩等。城市雕塑的負空間是指與雕塑正空間相對的部分,也可以是環繞其周身的反像,它體現正空間高低起伏的空間效果。負空間具有內聚力,制約著正空間擴張的力度,使藝術效果表現的恰到好處。
雕塑正空間是負空間的界面,其凹凸、空洞以及正空間之間的間隙成為負空間的物質表征。正空間是主動的,是雕塑設計師的出手處;負空間的變化是被動的,是雕塑設計師的著眼點。設計師通過對正負空間的反復推敲、斟酌,然后將自己的設計概念固定為物的存在——正空間。
環境實體空間是指承載城市景觀雕塑空間的物質背景。環境實體空間與雕塑空間相互襯托、彼此呼應,使雕塑審美特征更加鮮明,環境氛圍更加濃郁。
色彩
城市雕塑的色彩受制于周邊環境的主體色彩,它應根據周邊環境的人文環境、肌理、地域等,達到設計師主觀審美與客觀實際的契合。
材質
各種不同密度、不同強度材料的推廣運用使得城市雕塑多姿多彩。
以上就是陜西雕塑工程主要的設計流程和特點了,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司官網。